东方旅游在线 www.east-trip.com
瑞金


                 瑞金之旅(视频);                视频瑞金;
-------------------------------------------------------------
---大柏地:
    1929年1月14日,毛泽东、朱德和陈毅率领红四军主力3600余人,从井冈山向赣南闽西进军,经过艰苦转战,于2月10日进入瑞金大柏地。赣敌第十五旅刘士毅部两个团一路衔尾穷追。为了摆脱被动局面,决定利用大柏地南侧有利地形,歼灭后追之敌。此时,红四军按照毛泽东、朱德的战斗部署,兵分三路,隐蔽待敌。下午3时许,当刘士毅部进入伏击圈时,红军即发起猛攻,将敌围困在杏坑、麻子坳一带狭谷中,成了“瓮中之鳖”。11日拂晓,红军向敌发动总攻,激战数日,全歼被围之敌,俘敌团长肖致平、钟桓及士兵800余人,缴枪800余支。这是“红军成立以来最有荣誉之战争。”给赣西南革命群众和红色游击队以极大的鼓舞。 
      交通:交通局停车场(城北汽车站)乘“瑞金-大柏地”汽车在大柏地乡下,步行五百米到大柏地村前村小组、王家祠小组下即可
----壬田遗址:
   1927年8月3日,八一南昌起义部队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下撤离南昌,取道赣南,向广东潮汕进军。8月25日晨,贺龙率领的第二十军从石城来到瑞金壬田。上午10时许,在壬田镇双巴岭子与国民党新编第二十师王文翰部相遇。激战3小时,击败敌军3个团,俘敌官兵数百人,缴枪数百支。翌日,起义军胜利占领瑞金县城,并乘胜追击王之残部至会昌。会昌战斗胜利后,起义军于8月30日回师瑞金。此时,八一起义军前委在瑞金批准了贺龙、郭沫若入党。9月7日,起义军经安治向福建长汀挺进。
   
交通:瑞金汽车站乘“瑞金—罗汉岩”汽车在壬田圩下街村下车即可
------合龙围歼战遗址:
   位于叶坪乡足陂村,距瑞金城约15公里,现有公路相通。1930年7月16日,合龙赤卫队在中共瑞金县委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将袭击中央苏区的石城靖卫团歼灭在合龙吴坊岗,缴枪400多支,战马6匹,机关枪1挺,团总赖世琮当场击毙。这场围歼战在我军的历史上称为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开展武装斗争的成功战例。
    
交通:市内乘“沙洲-云集”专线车在叶坪乡下车,由叶坪乡转车(打摩的)到脚陂村下即可
----瑞金革命纪念馆:
   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毛泽东、朱德等领导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和红一方面军而建立。位于江西省瑞金县城。1953年筹建,1958年建成。
    该馆收藏文物10265件,其中一级藏品45件,二级藏品90件;史料10220份;图书、杂志2000多册。这些文物资料,反映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在中央革命根据地从事革命活动的事迹,记载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和红一方面军的斗争历史。
   该馆建有一座辅助陈列馆,面积约1828平方米,举办了“中央革命根据地文物展览”,展品800多件,其中文物602件
   1994年,该馆更名为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馆五十多年来,纪念馆共接待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朋友、侨胞、港澳台同胞等观众一千多万人次,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董必武、胡耀邦、杨尚昆、江泽民等莅临瑞金视察,对瑞金革命遗址群的管理保护给予了充分肯定,这些革命旧址已成为人们陶冶情操,奋发向上的生动课堂,成为对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为扩大社会教育面,先后举办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红都教育史迹》、《中央苏区廉政史迹》、《一国两制,百年梦圆》、《江西娇子,苏区赤儿——曾山同志在中央苏区》的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编写了《红色故都》、《伟大的预演》、《瑞金革命文物志》、《中央革命根据地大事记》等书籍,扩大了瑞金的知名度。相继制订了《瑞金革命文物保护规定》、《关于加强革命文物工作的意见》,并在全国首创“革命文物保护”活动,认真贯彻落实文物保护“五纳入”,有效地保护了瑞金180多处中央苏区党政军群领导机关等旧居旧址。同时,加大了叶坪、沙洲坝、云石山三大革命旧址群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高起点、高品位地进行了景区规划,兴建了环保公厕,开辟了休闲茶座,营造了良好的参观环境,并与20多家旅行社签订旅游合作协议,共同开发精品旅游线路,“访共和国摇篮”、“饮红井水,登长征第一山”、“红都之旅,成功之路”,开发具有红都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业。近几年来,国家部委先后在瑞金“寻根问祖”,先后修复50余个革命旧址
-----中央执行委员会旧址
  这栋房子原是苏区时期破产地主杨衍兰的私祠,称为元太屋,建于1876年,是典型的客家民居。1933年4月,中央执行委员会从叶坪迁驻这里。
   中央执行委员会成立于“一苏大会”,是全苏大会闭幕后的最高权力机关,不仅要负责法律的制订和颁发,还要监督各项法律的实施执行。毛泽东任执委会主席、项英、张国焘为副主席。中央执行委员会在成立后的三年时间里,共颁发了《土地法》、《劳动法》、《婚姻条例》、《征税条例》等上百个法律条例。1931年颁发《处理反革命案件和建立司法机关的暂行程序》;1933年颁发的《关于镇压内部反革命问题》训令;1933年发布的《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1934年颁发的《惩治反革命条例》等,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设和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这里居住和办公的有毛泽东、何叔衡、徐特立、谢觉哉等领导人,除毛泽东之外,其他三位与林伯渠、董必武被人们尊称为“苏区五老”。毛泽东在此居住期间,经常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生活和生产,“红井”就是他当年带领干部群众一起开挖的,他还经常作调查研究,先后写下了《必须注意经济工作》、《怎样分析农村阶级》、《我们的经济政策》、《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光辉著作,并作了长冈乡和才溪乡调查。1934年7月,中央执行委员会离开沙洲坝迁往云石山。该旧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中央人民委员会旧址:
   中央人民委员会是中央执行委员会下设的最高行政机关,负责指挥全国政务,并向中央执行委员会及其主席团报告工作,1933年4月从叶坪迁到这里办公。
   中央人民委员会最初成立于“一苏大会”后的第一次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上,毛泽东为主席,其下设九个部和一个局,它们是外交、军事、劳动、财政、土地、教育、内务、司法、工农检察部和国家政治保卫局。1933年2月,经中央执行委员会批准,增设了国民经济人民委员部,1934年1月,又增设了粮食人民委员部,这些部局都分散在附近办公。1934年2月3日,中央执行委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发布了一系列的条例决议,工作效率之高,即便今天也让人惊叹,例如:1932年1月27日召开的人民委员会第一次常会,一天时间,决议了13项重大问题。最后一次常会(即49次常会)于1933年9月15日召开,此后中央苏区致力于第五次反“围剿”斗争,没有再召开常会。
   先后在这里办公和居住的有张闻天、谢觉哉、贺子珍、王素珍等。
   张闻天于1933年1月随中共临时中央机关迁入瑞金,并居住在瑞金下肖村,主持中央宣传部工作,8月,中央人民委员会委任他为“二苏大会”文件起草委员会成员,1934年1月在党的六届五中全会上,选举他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书记处书记,并担任中央宣传部长,党报委员会主任;他在“二苏大会”上当选为第二届人民委员会主席,就从下肖村搬迁到这里办公。张闻天主持中央人民委员会工作期间,认真工作,还先后发表了《论苏维埃经济发展的前途》、《论苏维埃政权的文化教育政策》等近百篇文章,为苏维埃建设和中国革命的发展,提出了系列理论依据。张闻天还非常关心群众疾苦,《红色中华》报曾记录了他率先垂范,帮助红军家属砍柴的事迹。
   1934年7月,中央人民委员会迁驻云石山。
   1961年3月4日,该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红井:
   小学课本里有一篇课文,题目叫做“吃水不忘挖井人”讲述的就是红井的故事。
   当年的沙洲坝是个干旱缺水的地方,不仅无水灌田,就连群众喝水也非常困难。那时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沙洲坝,沙洲坝,没有水来洗手帕,三天无雨地开岔,天一下雨土搬家。”雨过天晴,河床干枯,露出一片片白白的泥沙,沙洲坝人们就生活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在这之前也有人想过挖井,可是他们一来穷,没人敢牵这个头;二来迷信,听信风水先生说沙洲坝是条旱龙,动不得龙脉,如果挖了井,十邻八乡都要遭殃,所以没人敢冒犯。于是祖祖辈辈喝水、洗衣、喂牲口,都用同一口池塘里的水。由于水源污染,经常会发生呕吐、腹泻事件,有几个孩子就是因为喝了脏塘水得病而丧失了幼小的生命,水的问题严重影响沙洲坝人民的生活。
   1933年4月,临时中央政府从叶坪迁来沙洲坝以后,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在元太屋办公和居住,他发现这里的群众喝的是池塘里的脏塘水,便把解决群众饮水难的问题挂在心上,只要一有空,他就同警卫员小吴商量着如何为群众挖井的事。
   9月的一天早上,毛主席带着小吴拿着锄头、铁锹来到池塘边找水源,被一早起来的老表看见了,于是毛主席领头挖井的事,立即传遍了沙洲坝。只一会儿功夫,一大伙群众来到了挖井现场,他们以疑虑的目光投向毛主席,此时,主席看出了挂在老表脸上复杂的表情,便对大伙说:“这几天工作忙,没功夫同大家商量挖井的事,今天才有点空,我就先找个有水源的地点定个位置,破个土。我知道你们迷信风水,怕得罪旱龙爷坏了屋场害了人,可我不怕,如果旱龙爷真要怪罪下来,让他来找我好了!”一席话打消了村民的疑虑,并在主席的带领下开挖水井,没几天功夫,一口直径85厘米,深约5米的水井挖好了。为了使井水更清澈,毛主席又亲自下井底铺沙石、垫木炭。毛主席用实际行动,为机关干部和沙洲坝群众树立了榜样,中央各机关掀起了开挖水井的热潮。从此,沙洲坝人民结束了饮用脏塘水的历史,喝上了清澈甘甜的井水。
   1934年10月红军长征离开瑞金后,国民党反动派又卷土重来,为了阻止人民群众对党、对毛主席和红军的思念,国民党反动派多次填掉这口井,当地群众就同敌人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敌人白天填井,群众夜晚又把井挖开,就这样填了又挖,挖了又填,反复好几次,沙洲坝人民终于取得了胜利。在红军北上的那些日子里,每逢遇到困难和受到欺压时,乡亲们总是悄悄来到井边,默默地坐在井旁,思念着远方的红军,思念着共产党,思念着亲人毛主席。
   1950年,沙洲坝人民为了迎接毛主席派来的南方老革命根据地慰问团的到来,将主席带领军民开挖的这口水井进行了全面整修,并把这口井取名为“红井”,同时在井旁立了一块碑,刻上“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十四个赤金大字,以此表达对毛主席的无限崇敬和思念。
   红井是当年党和苏维埃政府关心群众生活,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历史见证。红井享誉海内外,成为人们向往仰慕的神圣之地,甘甜的红井水滋养一代又一代人,一曲《红井水》唱遍了大江南北:“红井水哟、甜又清……。”
------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旧址: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旧址,当地的老百姓称之为是“一顶红军留下的八角帽”。1996年9月20日,江泽民总书记来瑞金,参观大礼堂时,把它称为:“当年的人民大会堂”。
   1933年春,临时中央政府从叶坪迁到沙洲坝,为了解决大型集会的场所,尤其是为准备召开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建造大礼堂。
   经过充分酝酿和周密策划,临时中央政府决定由对设计有很高造诣的钱壮飞担任工程设计,总务厅主任袁福钦负责工程的施工指挥,并在江西、福建选调了400多名建筑工人,而工会组织则全力以赴组织原材料和生活用品的供应。大礼堂于1933年8月1日(也就是建军节纪念日)破土动工。为了加快工程进度,确保工程质量,江西工人和福建工人进行建筑比赛,赛场天天热火朝天,施工场地夜夜灯火通明。毛泽东、张闻天等政府领导经常到工地慰问他们,工人们都说“这是我们自己选出的代表集合之处,我们会格外努力做好”。经过苏区工人三个月废寝忘食地工作,一座凝结着苏区人民智慧和汗水的大礼堂拔地而起。
   大礼堂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其造型为8个角,从高空俯视,犹如一顶红军的八角帽。大礼堂的门首上方嵌有苏区“秀才”黄亚光书写和设计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4个楷书红色浮雕大字和地图仪,整座礼堂显得格外庄严肃穆。大礼堂内共有10根圆柱,支撑着整个楼房和屋顶,楼面成回廊式,并立有阶梯式楼座,楼下成半圆形排列着五人长凳,整个礼堂可容纳2000多人。大礼堂有三个特点:一是视线非常好,在楼上、楼下每个角度都可以看到主席台;二是大礼堂的回音效果很好,在主席台讲话不用麦克风大家也可以听得清楚;三是门窗特别多,大礼堂四周共有17道双合扇大门,四十一扇窗户,便于人员疏散、通风和采光,而且从安全角度考虑,大礼堂完工后在后侧修建了可容纳2000多人的防空洞。毛泽东在大礼堂内主持召开的瑞金县红军家属代表大会时,曾发生敌机轰炸的事件。当时,代表们正安静地听毛主席作报告,突然传来短促的警报声,毛泽东知道有敌机来轰炸,就从容有序地组织红军家属代表进入防空洞,当送完最后一个代表进入防空洞,敌机已经来了,这时毛泽东看见大礼堂前正有一个红军家属代表的小孩正在游玩,就在这关键时刻,毛主席冒着生命危险,飞奔上前,把小孩按扶在地上,但是飞机上的炸弹已经投了下来,射进了大礼堂的墙壁上,并穿了一个大洞,这时防空洞的红军家属代表都涌了出来,大声呼唤“主席,危险!,过一会儿,炸弹没有爆炸,原来是颗哑弹,代表们惊出一身冷汗,主席这时已扶起小孩,幽默地对代表们说:“国民党蒋介石真够意思,给我们礼堂开了一个大天窗”。
   1934年1月21日至2月1日,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这里隆重召开。参加大会的正式代表693名,候补代表83名,旁听代表1500名,毛泽东为大会致了开幕词。大会期间,代表们听取了毛泽东作的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两年来的工作报告,《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我们的经济政策》这两篇文章就是从这个报告中节录下来的,在这个报告中,毛泽东同志也第一次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重要思想。大会还听取了朱德作的红军建设决议报告。林伯渠作的经济建设决议报告,吴亮平作的苏维埃建设决议报告,并通过修改后的宪法大纲、苏维埃建设、红军建设、经济建设等决议案和关于国旗、国徽、军旗等决定,选举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175名中央执行委员,邓子恢、康克清等36名候补中央执行委员。还通过了35名中央工农检察委员名单。
   2月3日,中央执行委员会举行了第一次会议,毛泽东继续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人民委员会由张闻天任主席。人民委员会的组成部门在原有九部一局的基础上,增加了国民经济和粮食人民委员部。
   “二苏”大会结束后,在大礼堂还召开了许多重要会议。如1934年2月,在这里召开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次全国政治工作会议,会上,首次提出“政治工作是红军生命线”的著名论断。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国民党军队卷土重来,下令拆除大礼堂,大礼堂仅存残垣断壁。现在大家看到的大礼堂是1956年按原貌修复的,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是苏区的最高军事指挥机关,1933年5月从前线迁回瑞金,就驻在乌石垅杨氏私祠中。
    此时军委内设总参谋部、总动员武装部、总供给部、总兵部、总卫生部、政治保卫局、抚恤委员会等机构。
    军委总参谋部及该部中的第一局作战局和作战科、秘书室、机要室等机构都在此房办公。中革军委主席、红军总司令朱德,中革军委副主席、红军总政委周恩来,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叶剑英,军委第一局局长张云逸,秘书刘少文和军委机关连指导员康克清等在此办公和居住。在此房的后侧,军委还盖了一间大草棚,作为军委的印刷所,总政治部的机关报《红星》及有关军政文件和军政教材等在这里印刷,为安全起见,还在印刷所旁修筑了一道“人”字形的防空洞,里面可以容纳几十个人。
   1934年7月中革军委机关迁驻云石山的梅坑村。
   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布为全国重占文物保护单位。
   该旧址进行了原状陈列,周恩来住房中的四方桌、藤椅、茶几,刘伯承、叶剑英住房的蝴蝶桌,印刷所的文件架等物品系原物,其余都是复制品。
------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局旧址: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局(简称“少共中央局”)于1933年1月从上海迁驻此房,与4月从叶坪庙背迁来的少共苏区中央局一起办公。
   少共苏区中央局是少共中央局派驻机构,成立于1931年1月,顾作霖任书记。少共中央局迁来瑞金后,何克全任书记,内设组织部(部长盛荣)、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后刘英)、儿童局(书记陈丕显)、少年先锋队总队部(总队长张爱萍)、秘书处(秘书长胡耀邦)和《青年实话》编委会等机构。
   少共中央局是共青团的最高领导机关,在苏维埃共和国政权的建设和巩固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特别是在扩红运动中业绩显著。为了搞好“扩红”工作,少共中央局作了《关于创业“少共国际师”的决定》,得到苏区广大青年的拥护和响应。1933年5月20日,何克全书记看团组织在“扩红”运动的成绩,挥笔写了《少共国际师的出现》一文:整个团支部加入红军,是青年团的第一个创举。1933年8月5日,少共国际师在宁都县跑马场正式成立。9月3日,少共国际师开赴前线,为创造铁的红军,粉碎敌人“围剿”又增添了一支生力军。
   1934年7月,少共中央局迁驻云石山田心村。
   1961年3月4日该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团中央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
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旧址:
   这是一幢杨氏私宅,建于1987年,是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亦称“中共中央”)旧址。
   中共临时中央是1931年9月在上海成立,博古为主要负责人,内设组织、宣传、军事、农民、妇女等部和特别工作委员会、党报编辑委员会等机构。1933年1月,中共临时中央从上海迁驻此房,同年4月与叶坪搬迁到此的中共办区中央局合署办公。
   1934年1月15日到18日,中共临时中央在瑞金沙洲坝的黄竹堪下召开了中共六届五中全会,补选了中央委员会和候补中央委员,改选了政治局,设立了中央书记处,增设了白区工作部等机构。选博古、张闻天、周恩来、王稼祥、项英、陈绍禹、陈云、任弼时、毛泽东、顾作霖等12人为中央政治局委员;选举博古、张闻天、周恩来、项英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博古为总书记,正式成立了中共中央政治局。
   在房办公的机构有“组织部、宣传部、白区工作部、妇女部、常务委员会等”;在此住的有博古、张闻天、李维汉、陈云、邓颖超、毛泽覃和部分工作人员。
   193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迁驻云石山。
   1961年3月4日,该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行局旧址:
   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行局(简称“全总中央执行局”),1933年1月从上海迁入瑞金,并驻在枣子排村,同年4月与从叶坪搬迁来的全总苏区执行局一起办公。全总中央执行局内设组织部、宣传部、青工部、女工部、文化教育部、国家企业部、秘书处等。并先后成立了农业、纸业、苦力运输、店员手艺、国家企业等产业工会组织。
   全总中央执行局在委员长刘少奇、副委员长陈云的领导下,配合党中央、苏维埃政府各时期的中心任务,大力开展苏区工人运动,维护劳动法、保障工人利益、开展查田运动、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工作,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全总中央执行局领导苏区发动工人在“扩红”运动中创造了辉煌业绩。全总中央执行局发动工人参军参战,并在工会组织中开展“扩红”竞赛。一时苏区大地出现了许多父送子、妻送郎、兄弟相争当红军的感人场面。1933年8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工人师。全师共有1。2万名指战员,并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屡建奇功。1934年1月,毛泽东曾高度评价工会组织:“这种工会是苏维埃政权的柱石,是保护工人利益的堡垒,同时它又成为工人群众学习的共产主义学校。”
   1934年7月,全总中央执行局迁到云石山沙排村。
   1961年3月4日,该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交通:市内乘“沙洲-云集” 专线车在沙洲坝革命旧址群下即可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
   
该旧址原是谢氏宗祠,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诞生地和1931年11月至1933年4月的驻地。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隆重召开。
   
7日早上,叶坪广场上举行了隆重的阅兵典礼,毛泽东、朱德、项英、彭德怀、王稼祥、任弼时等领导人检阅了威武的中央红军代表及闽赣两省附近的县赤卫军和模范少先队。下午,大会举行开幕式,项英致开幕词。晚上,时任瑞金县委书记的邓小平为大会精心准备了提灯庆祝晚会,将庆祝活动推向高潮。为确保大会安全,大会筹委会还在长汀近郊设置了一个假会场迷惑敌人,充满戏剧性的是这天假会场遭敌机轰炸,而叶坪的真会场却安然无恙。
   
大会历时十四天,听取了毛泽东作的政治问题报告,项英作的劳动法草案报告,张鼎丞作的土地问题报告,朱德作的红军问题报告,周以栗作的经济政策问题报告,王稼祥作的少数民族问题报告,邓广仁作的工农检察问题报告,任弼时作的苏维埃宪法问题报告;大会通过了苏维埃宪法大纲、土地法、劳动法及红军问题,经济政策、工农检察问题、少数民族问题等决议案;选举了毛泽东、项英、张国焘、周恩来、朱德等63人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组成中央执行委员会,作为大会闭幕后的最高政权机关;大会最后发表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对外宣言》,向全国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定都瑞金。
    
27日,中央执行委员会举行了第一次会议,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和其下设的人民委员会主席,项英、张国焘为副主席。当选举结果一出来,任弼时高兴地站起来,说:“下面我们请毛主席讲话!”,“毛主席?”与会人员一开始愣住了,随即热烈地鼓起掌来,目光一齐投向毛泽东,不约而同地喊道“毛主席!毛主席!”从此,毛主席的称呼就在瑞金喊响了,并一直喊到北京,传遍世界。
    
中央人民委员会是最高行政机关,内设外交、军事、土地、内务、财政、教育、司法、劳动、工农检察九个部和国家政治保卫局。会议结束后,谢氏宗祠被木板隔成15个房间,作为各个部的办公室,这个大厅,就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这里,中华苏维埃政府首次以国家政权的姿态诞生于世,与当时的“国民政府”对立并存,“成为全国工农革命运动的指导者与组织者”、“成为中国工农民主专政在全国范围内胜利和奠定的先声,创造中国新社会的序幕”。就在这些简陋的办公室里,当时的苏区干部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
    
1933年4月,临时中央政府从这里迁驻沙洲坝后,依然在谢氏宗祠内召开过许多重要会议,如八县区以上负责人查田运动大会,八县贫农团代表大会,中央苏区南部十七县经济建设大会,中央苏区南部十八县选举运动大会。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该旧址没有被敌人拆毁,解放后,按“一苏”大会的场景和临时中央政府原貌进行复原陈列并对外开放。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
    
这是一栋江南典型的两厅一井民房,建于1924年,因其房主谢深兰在新建居住之初,家中经常出事,便迷信此房风水不好,就闲置不用,搬迁它处居住,后成为中共苏区中央局机关驻地。
   
中共苏区中央局是全国苏维埃区域党的最高领导机构,1931年1月15日在宁都小布成立,委员有周恩来、项英、毛泽东、朱德、任弼时、余飞、曾山及湘赣边特委1名(名单未定)、共青团中央1人(名单未定)。后增加王稼祥、顾作霖、邓发等,周恩来任书记。周恩来未到达苏区之前,项英、毛泽东先后代理书记。
    
中共苏区中央局成立之初,机构不完善,人员也不能到位,一直随红军总部行动,几经辗转于1931年9月从永丰龙岗迁来瑞金,这栋谢氏私宅就成为中共苏区中央局固定的办公地点。中共苏区中央局内设组织部、宣传部,六届五中全会后设立妇女部等机构,任弼时曾任组织部长,顾作霖和潘汉年曾任宣传部长,周月林、李坚贞曾任妇女部长。中共苏区中央局在党的建设、军队建设、苏维埃政权建设等方面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并先后创办了《实话》、《党的建设》等刊物。1933年2月4日创刊了机关报《斗争》。由于中共苏区中央局是中共临时中央的委派机关,一直受到被“左”倾错误把持的中共临时中央的摇控,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执行了“左”倾错误路线。1933年,中共临时中央从上海迁至瑞金后,与中共苏区中央局合并,组成新的中共中央局。
   
当时,在这楼上居住和办公的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任弼时以及部分工作人员,楼下是群众住房,那时,这些领导人经常和群众促膝谈心,了解和解决群众的生活困难,关系十分融洽。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等职务的毛泽东,发现一楼居住的谢大娘的房间很暗,即使在白天也得点煤油灯才能干活,就指示贺子珍叫来当地的木匠,自己亲自设计,将屋面部分小青瓦换为玻璃瓦,再把楼板锯成天窗,光线通过玻璃瓦照在天窗中,进入了谢大娘的家,谢大娘白天做事再也不用点煤油灯了。
   
1933年4月,中共苏区中央局搬迁到沙洲坝下肖村办公,此房由当地百姓居住,还住过负责建筑红军烈士纪念塔等纪念建筑物的工作人员。1961年3月4日该旧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红军烈士纪念塔
    
红军烈士纪念塔塔高13米,炮弹形的塔身布满一粒粒小石块,象征着无数革命烈士凝结而成。塔座为五角形体,四周分别镶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博古、项英、洛甫、王稼祥、凯丰、邓发等领导人的题词和建塔标志共十块碑刻。塔的正前方地面上用煤渣铺写着“踏着先烈血迹前进”八个苍劲大字,与烈士塔形成一幅完整的构图,表达了苏区人民对先烈的无比崇敬和怀念。
    
红军烈士纪念塔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了褒扬先烈,永远纪念历年来在革命战争中光荣牺牲的红军指战员,根据中央人民委员会1933年7月11日第45次会议决定兴建的。由钱壮飞设计,梁柏台任工程指导。
   
红军烈士纪念塔于1933年8月1日破土动工,工程刚开始,在中央苏区就掀起了一股自动募捐的热潮。中国工农红军残废院捐大洋二十一元二角九分六厘;直属医院政治部捐大洋八元七角一分;一军团八月三十日来电,已集中捐款二百四十元……在这些募捐队伍中,瑞金叶坪村的谢益辉老人的故事特别让人难以忘怀,当时,他已年过花甲,唯一的儿子,参加了红军,在第四次反“围剿”中光荣牺牲。家中只有他和老伴两个人,红军烈士塔开始修建后,谢益辉老人将多年积攒下来,准备买棺材的三块大洋也捐了出来,工程筹备处的同志知道谢大爷的情况,说什么也不肯收,谢大爷激动地说:“你们一定要收下,我连儿子都献给了苏维埃,你们就让我为儿子和其他烈士尽点心意吧!”。就这样,从前线到后方,从机关到基层,从干部到战士,从军人到农民,一双双热情的手,一颗颗滚烫的心,为了缅怀牺牲的将士,他们省吃俭用,在有限的津贴和伙食费里抽出一元、两元、一角、二角,甚至一分二分来支援纪念塔的建造。
   
1934年2月2日上午8时,苏维埃中央政府在这里隆重地举行红军烈士纪念塔揭幕典礼。中央军委主席朱德走上塔座,介绍了红军从井冈山以来英勇斗争的经过,在几年斗争中被国民党屠杀的五六十万革命群众,以及红军领袖赵博生、黄公略等同志牺牲的情形。朱德最后号召大家要继承先烈遗志,踏着先烈血迹前进,彻底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围剿”。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红军烈士纪念塔被敌人拆毁,当地群众在沉痛和愤怒之中,冒着生命危险,把红军烈士纪念塔拆除下来仅有完整的“烈”字抬回家里隐藏起来,一直珍藏到全国解放。为重现历史风貌,1955年在遗址上按原貌修复了烈士塔,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红军烈士纪念塔已成为红都瑞金的胜景和重要标志,更成为后来人对革命烈士寄托无限哀思的地方。每到清明,学生们总要前来祭奠,中央领导到了瑞金,首先就是要向烈士塔敬献花圈,表达对烈士的崇敬。是啊,烈士塔的每块石子,都附着烈士的英灵,都记载着苏区人民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无私奉献、流血牺牲的动人故事。瑞金沙洲坝的杨荣显老人,有八个儿子,在第五次反“围剿”最为激烈的时候,他毅然响应政府扩红的号召,全部都送去参加了红军,不幸的是,八个儿子无一生还,全部战死沙场。杨荣显老人,在弥留之际,没能有一个儿子送终。那是怎样的悲痛,又是何等的豪情!苏区人民为了苏维埃共和国,牺牲的太大,奉献了太多。当年瑞金全县仅有24万人,而参加红军的就有4.9万,几乎所有的青壮年,甚至14.15岁的红小鬼都加入了革命队伍,其中,为革命捐躯的有名有姓的烈士就达17166人。红军长征后,瑞金人民又遭到敌人的疯狂报复,对红军家属和普通群众也肆意捕杀,很多地方都成了“血洗村”、“无人村”,“瑞金县城人口差不多减少一半”,其惨状,正如国民党在报告中所说,“无不焚烧之居,无不伐之树木,无不杀之鸡犬,无遗留之壮丁,闾阎不见炊烟,田野但闻鬼哭”。从1934年红军长征后,一直到1949年重新解放约15年时间里,瑞金的人口一直呈负增长。
红军烈士纪念塔,是革命烈士鲜血凝固而成的精神之塔,它将永远在人民心目中,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
红军烈士纪念亭
   
红军烈士纪念亭,也称为五角亭,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了悼念在土地革命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红军指战员而建造的。
   
红军烈士纪念亭由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准备委员会筹建,钱壮飞设计,梁柏台担任工程指导,1933年8月1日开始动工,1934年1月竣工落成。整个亭子仿古建筑,典雅美观、古色古香。当时,叶坪广场中建成的几大红军纪念建筑吸引很多人前来观瞻,因此在此亭配有木板凳和石板桌、石墩、供参观者休息之用。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红军烈士纪念亭被国民党反动派拆毁,就连亭座的红条石也都搬运到别处修筑工事。1955年春,国家按原貌重修此亭。“红军烈士纪念亭”几个字是模仿“红军烈士纪念塔”的字体而制作的。1961年3月4日,红军烈士纪念亭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红军检阅台
    
红军检阅台,是为准备召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时检阅红军而建造的,当时是用竹木搭成的简易便台。
   
1931年11月7日上午,全苏大会开幕前,在这里举行阅兵仪式,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登台检阅了红军 。19日,大会又在这里嘉奖了在历次战斗中有功的红军部队和指挥员,授予红一、二、三、四、六、七、十、十二、十六军和红三军团红旗各一面、并授予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八位指挥员奖章各一枚。此后,该台作为集会,演讲和文艺演出的场所。1933年,临时中央政府决定重修检阅台,由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准备委员会负责,梁伯台任工程指导,钱壮飞设计,并于8月1日开始动工兴建,1934年1月31日竣工,将原来的竹木结构改为砖木结构。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红军检阅台遭国民党反动派拆毁,仅存遗迹。1955年国家按原貌修复了此台。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博生堡
   
博生堡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纪念赵博生烈士而建造的。
   
赵博生生于1897年,河北省黄骅县人,1917年保定军校毕业后,曾任西北军特种兵旅长、国民革命军26路军参谋长等职。1931年春,蒋介石为消灭异己部队和“围剿”红军,把26路军调到苏区。在此期间,赵博生接受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帮助,决心跟共产党走,10月秘密加入共产党,12月14日赵博生和董振堂、季振同等率领26路军17000余人在宁都举行起义,加入红军,起义部队改编为红一方面军第五军团,赵博生任军团参谋长兼第十四军军长。在以后的革命战争中,赵博生忠于党、忠于革命,立下了赫赫战功。1933年1月8日,赵博生根据中央的命令率军进行江西南城黄狮渡阻击战,在险恶的环境中多次击退敌人的进攻,为我军取得胜利,起到了重大作用,在战斗中,赵博生亲临前线指挥冲锋,不幸英勇牺牲,年仅36岁。
   
该堡由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准备委员会监造,梁柏台负责工程指导,钱壮飞设计。1933年8月1日动工,1934年1月31日建成。整个堡由青砖砌成,呈四方形,其寓意为赵博生是在第四次反“围剿”中牺牲的。
   
1934年10月,主力红军长征后,该堡被国民党反动派拆毁,堡内的《纪念赵博生同志》碑刻被当地群众秘密抢救回家保存下来,现珍藏在我馆。博生堡于1955年按原貌重建。朱德亲自题写了“博生堡”三字,嵌于堡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也重新拟写了纪念赵博生烈士碑文,立于堡内,博生堡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公略亭
   
公略亭,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纪念黄公略烈士而建造的。
  
“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是毛泽东于1930年夏在行军途中,热情盛赞黄公略的诗文。
   
黄公略生于1898年,湖南湘乡人,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了北伐战争,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和彭德怀共同领导了平江起义,后曾担任红五军第二纵队队长、军委书记和副军长;红五军军长;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委员;红三军军长等职。1931年10月,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黄公略率领红三军转移途中,在吉安东固遭到敌机袭击,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3岁。毛泽东听到黄公略牺牲的消息后,非常悲痛,第二天,在兴国莲塘主持了黄公略的追悼大会,高度赞扬了黄公略的一生,并在主席台两侧拟写了这样一幅挽联:
     
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而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落
    
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
    
为纪念黄公略,临时中央政府在他牺牲的地方设立了公略县。1933年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在叶坪广场建造公略亭。公略亭由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准备委员会监造,钱壮飞设计,梁柏台负责工程指导。1933年8月1日动工,1934年1月竣工落成。亭为三个角,寓意为黄公略是在第三次反“围剿”中牺牲的。亭中立了一块三棱锥体的石碑,上刻有黄公略传略。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该亭被国民党反动派拆毁。1955年按原貌修复,彭德怀亲自题写了“公略亭”三字,以示纪念,这三个字依然在纪念馆中保存。现在“公略亭”三字,是模仿“红军烈士纪念塔”的字体而制作的。1961年3月4日,该亭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交通:市内乘“沙洲-云集” 专线车在叶坪革命旧址群下即可
--------------------
            瑞金市


东方旅游在线:中国旅游导航网站 英文域名:www.east-trip.com, www.cn3399.com;中文域名:“东方旅游在线.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