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重镇:西宁 |
|
 地处黄河支流湟水上游,四面环山,境内最高海拔4394米,市区中心海拔2275米。属大陆性高原半干旱气候:气压低、日照长,太阳辐射强,日夜温差大,无霜期短,冰冻期长,年均温4.9℃,最高31℃,最低-18℃。年降水量379毫米。夏无酷暑,是避暑胜地。 古称“湟中”,为羌地,西汉时置军事和邮传据点西平亭,神爵初属金城郡临羌县。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军西进湟水流域,汉将霍去病修建军事据点西平亭,这是西宁建制之始。东汉建安中置西平郡,治西都县(今西宁市)。(或说,)魏文帝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扩建为西平郡,开始在此筑城。北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改为西宁州,至此“西宁”之称始于见史。民国十八年(1929年)青海正式建省,治西宁县,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以省垣周围正式成立西宁市。 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9月8日成立市人民政府,为青海省辖市。1950年西宁市为青海省人民政府驻地。 西宁市城区人口100万。有汉、回、藏、蒙古、满、土、撒拉等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占全市总人口的23%。 是丝绸之路青海道的通衢、沟通中原与西部边地的重要城镇,也是历史上“唐蕃古道”必经之地。今西宁为兰青铁路终点、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起点,是通往青藏高原腹地的交通要冲。
主要游览点: ----北山寺: 北禅寺位于西宁市北湟水之滨的北山上,俗称“北山寺”。北山因山崖层叠,远眺似土台楼阁高高矗立,故又名土楼山。“北山烟雨”是“西宁八景”之一。陡峭的山坡上布满人工开凿的洞窟,所以又有“九窟十八洞”之称。 北禅寺依山崖而建,寺内残存有壁画和藻井,从艺术风格上看,当属晚唐和宋元时代的遗迹。北山寺已经修葺,为道教寺观,有魁星楼、灵宫殿等建筑。位于北山顶峰的宁寿塔是清代所建的5层密檐砖塔,为北山寺的组成部分。 门票:5元 交通:离市中心4至5公里,乘面的4元即可到达。 ----东关清真大寺: 位于西宁东关大街东大街路南一侧,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清真寺之一。 门票:5元。 ----青海省博物馆[马步芳宅邸]: 位于西宁市共和路。馆址原是青海地方军阀马步芳生活起居的宅邸。现有面积约3万平方米,房舍建筑6000多平方米。 博物馆于1979年筹建,1986年9月26日正式建馆。现有藏品1万多件。其中有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的石器、骨器、陶器和铜器;汉、唐时的铜印、铜俑、铜镜、碑刻、写经、木俑、铜钟、波斯银币;元代的纸币、石造像;明、清时期的瓷器、书画等。民族文物中有民族文字铜印、民族服饰,明、清王朝给少数民族地方官员的封诰以及佛经、佛像、唐卡、法器等宗教艺术品。革命文物中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青海果洛时遗留的公文包、铜锅、军帽等。上述藏品以远古时代的彩陶、历代传世的民族文物和宗教艺术品最有特色。 藏品中的人像壶,造型奇特,器物的正面浮雕彩绘有人体全身塑像。另一件舞蹈纹彩陶盆,绘有3组各5人列队舞蹈的场面,表现了原始居民的舞乐生活。这两件距今四、五千年以前的艺术品,是青海数万件彩陶中的典型代表。 ---------- 青海省 |
|
|